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7的文章

【諮商與信念】看見陰影,看見光

圖片
相信, 足夠的相信,  相信自己,相信成員。 張開手臂,迎接那未知,  迎接所有挑戰、變動,  當然,也包含那無限可能。  是的, 我深信,凡有陰影處必有光。  即便在重重重石下,  我依舊看見那發芽的種子。  我心疼你,  同時也信任你。  懷抱這信念,  於是,  我看見陰影,看見光。 ---------------- 工作坊後心得

【諮商與生活】尊重,尊重自己的當下,尊重面前的那個人

圖片
周深與郭沁的<<大魚>> 依舊是這首歌,幾乎變成每天回家必聽。 在每日面對四位客人的日子,紓壓與放鬆變得非常必要。 很多人評論郭沁缺乏情感, 我看到的卻是, 這個17歲女孩如此沉穩得體。 她的音樂與人的感覺是共融的, 清新且乾淨, 她不美, 但很有味道。 17歲的女孩該有怎樣的情感? 如何用成人繁雜、糾結、五光十色的世界要求她? 她這樣,就非常好了。 我喜歡的就是這個17歲恰如其分的她, 有著自己的風味, 享受她的音樂, 還沒有被世界沾染過多。 有時,我們會被周圍的聲音影響著, 甚至開始質疑自己, 年輕時,質疑自己幼稚,思想不夠成熟。 年長時,質疑自己不夠赤子之心,介意眼角的皺紋,擔心風華已逝。 但往往因此錯過,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刻。 年輕,就享受能犯錯的時刻。享受活力四射,享受盡情的衝撞與冒險。享受自己的熱情,面對事物的好奇、興奮與緊張。 年長,就享受歲月帶來的經驗與智慧。也許活力不如年輕,但多了些許沉穩與灑脫。 我們需要尊重與肯定自己的當下。 沉穩與缺乏情感,往往一體兩面。 同理與沉溺,也在一線之間。 記得應該是4-5年前,剛開始接案時,有督導評價我不夠溫暖與同理。 沒辦法...我的臉與態度向來就長的就很冷靜, 但那時非常打擊,覺得自己不是個好的助人者。 很努力的研究完形,壓下自己受傷的情緒,努力去學習與接觸所有我覺得最同理的知識。 但,同理從來不是靠書籍,不是學會那些言詞,而是心有沒感覺到。 要能同理與感知他人,往往得從感知自己開始。 而感知自己,得從尊重自己的情緒開始。 同理不是言詞,而是種感知。 如今的我,外在冷靜依舊。 而我欣賞我的冷靜平穩安定, 當感知到對方的情緒,有時選擇同理,有時選擇擺在心中。 我不再為了覺得應該要同理而同理,不在需要那公式(簡述語意+情緒反應)。 我講出我感覺到的,有時是個畫面,有時是身體的感受,有時是隱喻,有時我會用我陳述。 讓自己處於客人的處境,用身與心去感覺,那,是什麼感受。 我不曾被客人抱怨過不同理。 相反的,很多客人覺得很安心,覺得在這邊什麼都可以講,講什麼我都很穩,都能承接。 他們欣賞我的冷靜與安定。 更多時候,很多高關懷的客人,我看到他眼眶已經泛淚,我選擇不點出。 我感受到他的感

世上沒有後悔藥,每個選擇都是最好的選擇

每個選擇都有得有失, 最痛苦的不是選擇, 而是猶豫不決,永遠都想著沒選的那個。 於是乎,無法享受、接受、活在自己當下的生活。 我們無法知道選擇後的路途是什麼, 康莊大道、荊棘遍地都可能。 但就走吧,選擇了,就走吧。 世上沒有時光倒流機與後悔藥。 我向來相信,我所做的重大決定,就是當下我智識能力經驗下所能做的最好決定。 即便重來一次,我也會做一樣的選擇。 那麼,這決定就是命中註定會發生的, 而它,就是我最好的選擇。 我深信,人如果夠喜歡現在的自己,就會接受過去的經驗。 因為沒有走過那些,少了任何一絲一毫,也許,現在的你我就會是不同的樣貌。 我喜歡現在的自己,所以我也愛屋及烏,連帶喜歡起過去的高峰與低谷。 因為它們,是我成為我自己。 PS 素說的文寫得真好,好到讓我也想看看這部片。

如何陪伴憂鬱的親友

圖片
若你周圍有憂鬱的親友,而你又很想照顧他/她,你可能會很想知道,究竟怎樣的陪伴比較適當? 這篇是因為有朋友詢問所以寫下,後來有人建議我應該開放給更多的人看到,所以放在這給大家參考。若你只對陪伴精神有興趣,可以看末幾段就好。 【憂鬱症的種類】 憂鬱症其實分很多鬱症、持續性鬱症、經期前期緒障礙、侵擾型情緒失調症…名稱出來,似乎壓力也跟著來。 . 以病名指稱,其實蠻令人討厭的,因為這名稱的存在,好似就這樣輕易下定義,但病的名稱後面是人,各種不同的人,不同的個性,很難一個詞就涵蓋所有,後面應該有更多可能。但姑且為了溝通方便,就用這詞吧。 . 大家其實多少都接觸過憂鬱症,身旁可能有些朋友也經驗過。 . 【憂鬱症的症狀】 一般有深度悲傷或無法感受到快樂、想法容易不斷自責、聚焦缺點。 生理 上會出現疲累、無力、痠痛、睡眠問題…。嚴重時會有輕生念頭。 . 有些人會覺得是患者自己的問題,自己不肯努力、抗壓力太低,或只是裝裝樣子,但真的不是這樣。 . 這群憂鬱症的朋友,很多反而是優秀、自我要求高、抗壓力高,直到撐到最後壓到最後一根稻草。一個走過重鬱的護士朋友曾分享過,當發作時,她躺在床上動彈不得,連想自殺爬起來的力氣都沒有。當重症襲來,可以到這種程度,能如此無能為力。 . 【為什麼會得病?】 病因有遺傳、神經傳導物質缺陷、神經內分泌失調、環境因素 (EX 生活事件影響 ) 、心理因素。原因很多。 . 會講這些的原因是,很難說怎樣治療一定會好,或者怎樣做、怎樣的陪伴是絕對有效。但雖然無法說招式,仍能說說心法。 . 【憂鬱症治療】 憂鬱症,建議就醫。服藥需要一段時間,抗憂鬱劑需要血液中藥物濃度到達一定量時,才會有感。所以剛開始服藥可能會覺得沒效,請穩定服藥 ...不同人服用相同藥品,可能會有不同情況,也請好好與醫生討論,醫生可以為你調整藥物。 . 另外也提供一個不同選項,輕度狀況,可以考慮中醫。 看中醫的目的是為了穩定生理症狀,可以稍稍減少下滑幅度,不要奢望馬上讓人超開心 ( 中藥是藥不是毒品 ) 。此外也能調整睡眠、心悸等生理狀況。 . 因為生理症狀很容易被患者連結到想法,然後越想越負面,所以穩定生理狀況是有幫助的。而身體心理是會相互影響,好的  身體狀況,會讓人有比較多的能量去

【澄心focusing】與情緒共舞 澄心小練習

圖片
自我照顧、與情緒共處 — 現代人的大功課 情緒在遠古時是保護我們的工具,當遇到危險,感到憤怒或害怕,腎上腺系統隨即啟動,給我們能量對抗或逃跑機制。但在現代壓力充斥的社會,這系統卻有些不適用。 ( 總不能有壓力就說我不做了,或打老闆吧。 ) 於是我們學會壓抑情緒,直到壓無可壓時,被情緒淹沒,或是做些事後後悔的事情。 壓抑只是讓情緒成為壓力鍋,而無論怎麼壓抑,情緒總會在人最脆弱時湧上,並讓我們措手不及。 所以今天讓我們學學怎麼跟情緒當朋友,我想分享一個陪伴情緒、自我照顧的方式 — 澄心 (focusing) 。 澄心是透過跟感覺自己的身體與情緒接觸,將眼光由紛擾的外界回到自己,描述感受到的,並承認它是我們的一部份。對於初學者也許有些抽象,以下關於接觸情緒的三件事,也涵蓋一些澄心的心法,可以給大家個初體驗: 一、接納而不批評或評價情緒,批評只會讓情緒變得更糟。 多數人遇到情緒,反射性會去批評與評價情緒,例如: 「我怎麼會為這種小事生氣。」 「我怎麼這麼容易難過,一定是我抗壓力太低。」 但批評自己的情緒,並不會讓我們比較好過,只是除了原有情緒外,又多了其他的情緒,反而更了擴大戰線。就接納自己當下有這些情緒,每個情緒的存在有它的意義,它呼喚著我們,有它想對我們說的話,想告訴我們的事情,只是我們暫時還不理解。 延伸閱讀: 自我澄心經驗分享 二、每天花一點時間,把眼光由外在世界回到自己內在。     這時代的資訊量實在太龐大,遠大於我們能吸收與消化的分量。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, 10 分鐘也好,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,感覺一下自己的身體、想法、感覺,描述一下我們所感受到的。我們給外界太多時間,給自己的時間卻少之又少。花一點時間,照顧、陪伴自己一下,幫自己紓解一些。定期能量釋放,可以避免火山爆發喔。這也是跟情緒培養關係的好方式,省得它要用很大聲音與能量呼喚你的注意。 延伸閱讀:關於愛自己。 三、你所感受到的情緒,只是你的一部分,情緒不等於你。 很多人害怕接觸情緒,是因為害怕情緒把我們吞沒了。因為有情緒的時候,好像情緒 = 我。生氣時,好像我們就是那個很只會憤怒、沒有修養的自己。脆弱時,好像我們是全然無助的。但其實我們遠遠不只如此,我們可以是這樣的:一部分的我會生氣,會開心,會

【澄心focusing】舞中澄心

圖片
很久沒跳舞了,今天再回班上課,感覺怪怪的。老師講的,我理解且認同,但就是做不到。 當他說三頭肌收縮、手肘固定。我就是怎樣也沒法讓那收縮,或許因為我根本跟那肌肉陌生,也不知如何用力。 同時有股挫折在流動著。 我喜歡老師,也喜歡他的舞,但也同時有股無能為力。 以前不是這樣,跳舞很是愉快,還記得第一次跳舞,跳完第一天回家痛了三天。不逃避,就是去跳。 抱持著反正自己就是肢體障礙,舞蹈白癡。 起點是負, 跳錯、跟不上 -- 理、所、當、然, 不好看 -- 非、常、正、常。 每一個做到的動作,對我都是加分。 每一步完成,我都給自己大大的鼓勵,為自己搖旗吶喊。 體態在改變,而我喜歡上鏡中的自己。 就像新生兒學步,走得如何東倒西歪都是好的。 爸爸媽媽總會在旁邊鼓勵著、搖著玩具,為其微笑、吶喊。 就這樣,一點一點前進。 而在舞中,我也是這樣與自己對話著。 「你做的非常好 ! 真是太棒了 ! 」 「這個動作跟上了,真好。」 「這裡錯了,沒關係,我們是新手,慢慢再試就好。」 跳舞對我而言,是滋養。 是好好與自己對話,是細膩感受每一寸的自己。 我們有多少時刻,會這樣跟自己講話呢。 會這麼溫柔與細膩的陪伴著自己? 孩子時,我們自覺無所不能。完成一件事,就會高興地炫耀。 踏出每一步,都有人真心發出讚嘆。 但現在,你會為了能好好走一步而感到開心、喜悅嗎? 不會。 因為我們已經太習慣、太習以為常,覺得理所當然該辦到。 辦到是應該,辦不到是理所當然。 我與跳舞的關係也是如此,我反過頭來唸自己,都跳這麼久了,怎麼還辦不到、跟不上。 於是挫折流竄。掩蓋掉原本跳舞的快樂。 本末倒置,遺失了跟自己同在的當下。 回家路上,我感覺著這股挫折。試著用澄心陪伴著自己,感覺它在我身體中流動著,有時悠悠淡淡,有時又像敲鼓般,鼕 ! 鼕 ! 一下又一下的撞擊著我。有點疼,有點晃動到我。 和這個挫折打聲招呼,不否認、不責備,就陪著它。挫折的身後,有個影子朦朧的探出頭了。白白的光,看不清楚樣子的人影。但我卻感覺一股篤定的力量,帶著很穩的眼神。先不急著去定義它,只是輕輕地對它說「 HI ,我看到你了。」。那是股相信,深深地相信著

生涯諮商:A2 Career decision-making

圖片
覺得諮商中有非常多有幫助的內容,但好像只有諮商人會接觸到,有點可惜。所以試圖用簡單的方式講解特質因素論(trait factor theory)。 不過因為演講時間限制是 七分鐘 ,無法呈現太多訊息。 下一場會談做決定的思考流程:CASVE Cycle,在生涯理論中算是比較新的資訊,但對思考非常有幫助。 時間:2017/8/21(一) 7 pm 地點: YWCA Toastmasters  語言:英文

【澄心focusing】關於愛自己

圖片
書上總要我們愛自己,坊間文章都提到愛自己很重要,但究竟什麼叫做愛自己。吃餐好的?寫日記?一個人的旅行?讀本好書? 也許是,也或許不是。究竟差別在哪呢? 我以前一直很疑惑,這些書提出方向,不講講具體作法,那要讀者如何跟隨?又或是看到了作法,但真的作了卻覺得真是不適合我。 我後來體會的愛自己,是身心合一。可以真正聽到自己的聲音,而非外在的聲音。接納自己,無論是怎樣的自己。行事作為,一切由心出發。因為身心一致沒有分離,所以能量不至於在內在打架,可以整體向外。 舉例而言,為自己煮一份自己想吃的餐,是愛自己。 好好滿足、疼惜自己當下的需求,對我而言,就是種照顧自己。 若能在做的時候,感覺與自己同在。那麼愛自己可以化作生活中的每一件大小事物。 打掃房間,因為我想給予自己一個舒服的空間,在打掃時,我感受著這個空間、感受著自己的動作,更感受著自己想要照顧自己的心情。 這是愛自己。 當被要求要打掃,或是看到家中亂成一團,一股煩躁湧上心頭,想著你們這些大爺怎麼都不動個手。邊做邊覺得委屈,邊覺得憤怒。 這是完成責任、被迫完成,並非愛自己。 但若你能疼惜、陪伴一下自己那個委屈、憤怒。在接納、陪伴自己的過程,試著為自己作些什麼,就是愛自己。 在我學習澄心後,開始越來越懂得時時刻刻關注自己。接納自己,簡單四個字,做起來很不容易。我們都能接納好的部分,但我們所不喜的部分呢? 而後我才懂得,所謂的愛自己,沒有標準的方式,對每個人皆不同。重點是是否在做的時候能感受到與自己同在。是否能感受到自己想要照顧與陪伴自己的那份心。 在自我照顧這條路上,我邊走邊學習,也謝謝過程中,能與你們相遇。無論我們深交,或短暫相逢。 想分享給我婦女團體那群非常棒的夥伴們,也想分享給每一個想照顧自己的人。 願我們,持續與自己同在。在這紛亂忙碌的日子裡,陪伴自己,得到內在的安寧。

【隨筆】終於,我走到這裡

終於,我走到了這裡。 以自己為工具,全然的在團體中。 彼此都是不同的個體,我卻能感受到彼此的心。 並任自己沉浸其中。 沉浸其中,我們都有一部分相似,我們都是人,底部流竄的都是一樣的。 沉浸,卻又不淹沒。 沉浸,卻又清醒。 我知道我該做些什麼,我想陪伴這些心靈,這些美好的人們。 以前,帶完團體有種能量被抽乾的感覺,疲乏而說不出話。 此刻卻不這麼覺得,有種內在的安靜。 為何一切變得如此不同? 或許當我不去抗拒,不去特別想要控制或做些什麼。 就聽從自己內在的聲音,自然的我知道我該做些什麼。 讓那聲音自然流出,帶動著我的作為。 最後結束,所有成員給我們鼓掌,真是很特別的經驗。 終於,我走到滋養自己,也滋養他人。 謝謝這整個經驗,與相遇的人們。

【給朋友的信】親愛的

這是一篇我寫給一位好朋友的信,如果你也碰巧處在低潮,對自己有些質疑。或許,它能給你些許安慰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這幾天,我情緒莫名的掉,可能因為身體狀況,可能因為忙碌超過極限,也可能因為與案主同步了。 一天內,同時接到你們的訊息與電話,我們真有默契,出狀況的時間都一樣。聽著你的述說,我發現原來我不是唯一辛苦的人。也想告訴你們,你(妳)也不需要一個人面對。人生難免起起伏伏,我們都在這條路上走著。 我倆性格裡都有點瘋狂,為自己喜歡的事,投注到極致。放不下自我要求,但自我要求是為了讓自己更好,當它反過來折損自己,因為這手段無法再幫助我們前進,我們得暫時將它放下,用其他方式幫忙自己。 你很好,加十分,減十分你都很好。放下別人對你的眼光與評價吧,就如同我也要放下別人覺得心理諮商師永遠不會心情不好。我們難免活在別人的眼光之下,但我們也同時在往自由的路上走。我們都是人,僅僅是人,會有覺得自己什麼都辦得到,也會覺得自己真是糟透了,這都是我們的一部分,但也就只是一部分。 很多 人,只是生命中的過客,先照顧你自己吧。他們的聲音也終究會散在風中。 我信任你,超過我信任我自己。就算你不相信你自己,也該相信我的眼光吧!不是因為你的優秀,而是因為你是你。你是我一起走過高高低低的夥伴,你是在我最低潮時接著我的電話、陪著我的人。我們彼此分享祕密,看過對方最好與最壞的模樣。你本質的好,出自於心,不會因為你的表現而減損。這些辛苦是過程,如同我們在一起的努力地那些年。 最後請千萬記得,真不行時,打給我們吧!即便不在身邊,但我們一直都在。如同你也一直在我們心上。

【諮商與生活】心理諮商 於我

太多秘密不能說,於是沉默。教授提到,我們會越來越難交朋友,因為人生多數時間都在諮商室度過,聽到太多不能說的,跟朋友也不知道聊什麼。只能每天說好累好累,案主議題好重,但,別人不會懂。 太習慣深度的交流,對於淺淺的寒暄有些不知所措。 太習慣在諮商室內全神貫注,導致開始不適應人太多、太吵的地方。在12點的學生餐廳,我感覺我的能量迅速降低,只想倉皇而逃。 太習慣觀察,但也不知道會不會給周圍的人帶來壓力,還是我該裝傻? 隨時隨地、每分每刻的關注自己的想法、感覺與身體的觸動。眼光由外,轉為內,與自己相處。太多感覺說不出,無法讓人理解。 太過享受,太過愉悅於這種感覺,卻又無處分享,只能找有同感的人,站在旁邊,感覺被理解。只好找有一樣狂熱的人,彼此溫度適當,不至於燒灼。 在諮商室內究竟是什麼感覺?我感受過自由、感動、恍然大悟、喜悅... 有時諮商像偵探,把每一個注意到的線索與細節,放在心裡。 有時像釀酒,要有耐性,有些東西時候到了才會發酵。就是得等待前面的不確定與酸味,等待那瞬間清亮的眼神,彼此相視一笑,對了。等待那微笑的眼淚,等待那聲,發自內心的:「原來如此。」 有時候像裁縫,把每個片段串聯在一起,織成案主想要的衣裳。 我諮商最底層的想法,我從不覺得我在幫助人,因此你也不需要覺得矮我一截,或是對我回報些什麼。我們是在諮商室共同成長的夥伴,一起走一段絕無僅有的生命。 以音樂來形容我的歷程: 譚維維<<燈塔>> 李健<<異鄉人>>

【隨筆】Hello, Goodbye & Hello

https://goo.gl/TcKJtY 快要一年過去,以為過不去,卻走的挺好的。我們終究會習慣,沒有彼此的生活。 看了<<追逐繁星的孩子>>再談死亡與放手,想到許多,隨手記下。 ------ 分離、死亡、 選擇 。 對我有很多類似的意義,都是不願,但終究得逐漸接受,然後走下去。 對於還在我身邊的朋友,只有珍惜與感謝。 以前的我,什麼都想要,什麼都不肯放棄,想著只要我再努力一點,再努力一點,就可以兼顧。 終究,我屈服了。終究,還是學會放手這功課。我選擇了研究所,也暫時放下了Tm、許多與朋友交流的時間、放下了張老師、放下了兩堂跳舞課、放下享樂,甚至這學期在母親高興的說要再去京都,我知道我出國應該無望。代價不可謂不高。但勢必得選擇時,心中的優先順序也出現了。在這樣的過程中,我與自己又熟悉一些。 有時覺得,相較家庭、夢想、友誼、健康、時間難以取捨,也許金錢是其中最廉價,也最可拋的。 ------ 分離 、死亡、選擇。 分離,最多的應該是和案主們吧。不斷的接案,也陸續結案。總是會習慣的想一下曾經接過的案主,在心理祝福他們,希望他們日子一切平順。有機會也會關心一下以前接的小朋友們(高中生們),當老師說他最近看起來都挺好時,心理會小小為他微笑一下。當聽到他終究休學,總會想不知他現在的生活如何。 教科書都說,諮商師有很多案主,但案主往往只有一位諮商師。案主會不滿諮商師的心思分散到這麼多人。但我總覺得,我(或者該說我們,也許不只我)在案主身上放的心思,往往比案主多。 躺在床上想案子,失眠。去馬來西亞、日本時都帶著人際歷程,對照想著案主的狀況。在日本街頭,很多次,不斷提醒與制止自己,不要把案主帶到日本(心理上),把工作留在台灣。 或許,這是之後我要面對的吧。Time off。但真的很不容易,很多突破性的想法,往往產生在不斷不斷不斷的思考中,令我無法放下這模式。 我無法與案主當朋友,只能看著他們離開、前行、開展他們的人生。 帶著無限的祝福,道別。 珍惜每次相會,全心全力投入。 ----- 分離、 死亡 、選擇。 死亡,對自己的或許坦然。曾有次重感冒,幾乎無法呼吸。躺在床上天馬行空的想著,如果找救護車多久可以到,還是我要自行氣切,google後發現不可行。又想還是我要先去醫

【澄心focusing】自我澄心經驗分享

圖片
曾經有次,在網路購物時遇到非常不合理的賣家,東西有瑕疵,我寄了瑕疵的錄影給他,他卻依舊打花腔,在通訊軟體上與我來來回回一小時。 那時我生活非常忙碌,很想趕快處理完,好繼續工作。一方面,我對於顛倒黑白的情況,感到憤怒。另一方面又想說算了,為此浪費時間與心情並不值得,就當損失認賠,趕快工作比較重要。也覺得自己接觸諮商這麼久,怎麼還會被這種小事影響心情,對自己有些不滿與挫折。眾多感受夾雜,思緒奔馳著,尾隨時間的壓力。 我決定給自己一點停頓,為自己做場澄心,靜靜地坐著,為自己全身掃描,感受心臟跳動的頻率,感受火在竄,感受憤怒。放下評論,放下所謂的應該,只是純然感覺與陪伴。而後情緒開始轉變,我看到憤怒後面的些許委屈。憤怒表達,它想要保護我的心,保護我的想法與信念,卻反被我嫌棄而感到委屈。 那一刻,憤怒與我的關係改變了。 憤怒不再是凶猛的巨獸,而是個想要用它的方式幫忙的孩子。它即便被我嫌棄的揮到一旁,嘟著嘴感覺委曲,但卻依舊向著我,想要協助我。 那一刻,我為之動容。 感動於它的意圖,也對我對它的第一反應感到抱歉。憤怒不再是與我站在對立方,無法安撫的巨獸,而是個想要幫忙的可愛小傢伙。我感謝它,哄哄它、照顧它。它是我的一部分,轉為我的助力,而非阻力。 透過澄心,我和情緒的關係改變,得以安頓好我的心,繼續前行。

諮商、研究所於我

如同這首歌,縈繞再三。 https://goo.gl/BxqN37 有時覺得,我似乎是挺喜歡碎(ㄅㄠˋ)念(ㄩㄢˋ)的人,總是念著忙碌,日子無比辛苦,但我卻又甘於如此。碎念於我是舒壓,就如同我會笑說我在鄉下淪落到要用肥皂、洗手乳、洗面乳洗頭。但我發自內心的痛恨嗎?不然,更多的是自我解嘲,將整件事當作奇聞軼事來談。 但這樣會不會讓人誤會呢? 我似乎沒有好好講過,我對唸研究所的想法。 其實我是甘願的,願意的。 Just like jump into the Seine . Freezing and sneezing. Still, I will do it again without doubt or hesitation. 有些時刻,莫名的感動,覺得我人生中能接觸到諮商真是太美好了,太值得了。 太美好到無法表達與書寫。無法傳遞,只能在心中一直不斷發酵著。 我走著一條與我預期不同的道路,以為自己是焦點解決,卻發現充滿動力的影子;以為自己很認知取向,卻又深深為經驗取向所迷醉。 有次重感冒一個人倒在家,每次吸吐都困難,躺在床上胡思亂想,想著感冒究竟會不會死人,如果下一刻我喘不過氣,我打救護車來的及嗎?還是我要先google一下如何氣切。後來想太痛也就算了,還是我要先去醫院掛急診,但我難過到不想動阿。 但倒是萌生一個念頭,如果我的生命因此終結,會如何?我有什麼遺憾嗎?有什麼想做還沒做的嗎?似乎,沒有。我想做的都做了,研究所也唸了。當下是感動的。 我的人生,遺憾並不多。 每個選擇都有相對應的代價,每次選擇,得到一些也表示勢必放棄了一些。 對我的選擇,我,心甘情願。

【新年新希望】再見2016,迎接2017

時光飛逝,我即將邁入第三本日記。從2013開始陸續在寫日記,間隔不一。 2014年,近聖誕時的文字: “我能否好好和自己相處,看著自己的每一步、每一個經歷?我能否有耐性陪伴自己,不著急、不催促?我能否接受自己的勇氣,也接受脆弱與膽怯?我欣喜於相識的美好,可否也接受離別之悵然?我能否接受光亮,也接受陰影?” 2013年,12/6 “一直以為,我必須是完美無瑕,才能成為一個好的諮商師。但卻沒想到,生命本是苦痛,而人皆非完美。正因有遺憾,正因苦過痛過,才使我朝向這前進。正因為痛過,我才了解他們的苦與心。” 有時只是有些感觸,就隨手寫下。但今年,發生很多事情,透過日記,我得以看到我過去的軌跡,知道自己為何走到這裡,知道自己不同時間點,在想些什麼、在意些什麼。有些過去的疑問、目標,現在有了解答與實踐。 透過這幾本日記,在最迷惘的時候,和過去的自己溝通著,得到很大的安慰。有時我們很害怕跟別人講後,會得到很多建議,反而聽不到自己的聲音。但看自己的日記不會有這個問題,因為都是自己在不同時刻的聲音。有充滿希望的,有迷惘的,有難過的,有開心的。 當發現過去所期待的,如今竟然默默辦到了,真的很感動。也很想跟過去的自己講,別再擔心了,我做到了。 我們都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的。 2016年,結束一段很長的感情,沉溺於情緒中,迷失。而後得到很多人的幫助與陪伴,發覺自己真正在乎與想要的。可以與孤單寂寞和平共處,並一個人自得其樂。學會謙卑,也多了些耐性。對於一個以工作為個人價值感的人,開始學會重視關係,有時就放下工作。 學了一項新運動--跳舞,並徹底樂在其中。12/11生日當天,在跳舞。生日、聖誕都在跳舞,12/30、12/31、1/1,連跳三天,由2016跳到2017,無比享受。此外全力投注在研究所、接案中,並從中學習良多。遊走在高功能案主,與許許多多非自願案主間。結案前幾次,看到一個本來很防衛的案主,由遲到轉為提早到諮商室。看到他的覺察,開始有動力面對他的人生與目標,我無比欣慰與感動。諮商之餘,有很多自我對話與思考,比以前更了解自己,也與自己更加親近。和父母的關係,在心靈層面靠近許多,可以玩笑,但也相互關心。母親可以誇獎我了,有時也會要我誇獎她。 我很久以前,一直不理解為什麼我再怎麼努力,母親只看到我不好的,卻不看看我好的,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