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涯諮商:A2 Career decision-making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作者: Emma Wong 8月 13, 2017 覺得諮商中有非常多有幫助的內容,但好像只有諮商人會接觸到,有點可惜。所以試圖用簡單的方式講解特質因素論(trait factor theory)。 不過因為演講時間限制是七分鐘,無法呈現太多訊息。 下一場會談做決定的思考流程:CASVE Cycle,在生涯理論中算是比較新的資訊,但對思考非常有幫助。時間:2017/8/21(一) 7 pm地點:YWCA Toastmasters 語言:英文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
你所不了解的這一代--成年初顯期 作者: Emma Wong 9月 12, 2019 成年初顯期是什麼? Arnett 於2000年首次提出成年初顯期(emerging adulthood),用以說明美國18-25歲上下,已經不是青少年,又未達到成人的階段。 台灣情況 請注意喔,18-25歲上下比較適合歐美,台灣因為子女與家庭關係較緊密,且初婚年齡延長至30歲,以及大學高中化,所以我認為, 台灣的成年初顯期,更適合延長至29歲 。 Emma私心覺得還有可能超過30歲,,,, 成年初顯期的特色 認同探索、不穩定 這段期間,青年會思考關於感情、工作,找出自己的喜好,並透過嘗試去驗證。這是段探索而後建基期,透過探索、嘗試、確認自己的喜好,而後才能大量投入。 Emma暴力舉例版: 假設你從不知道自己喜歡吃什麼,你有一種feel,覺得自己會喜歡麻辣鍋(科技業),然後你去吃看看,結果發現辣得要人命(操得要命),決定不是你要的。隔天,你看電視覺得法式料理不錯(工作B),你就去試看看,結果發現花很多錢,但餓個半死(薪水低)。所以,過陣子你又換餐廳。你很難第一家餐廳就發現是你的珍愛,然後決定這輩子都吃它。 也因此這是段不穩定的變動期,展現在美國青年,便是經常更換主修、就讀研究所,教育時間延長,以及經常變換住所。 成年初顯期,有點像比沾醬油再多一些,為了找到自己願意長期投入的工作、感情對象等等,而大量嘗試。這段期間也很珍貴,因為唯有經過真實的了解,才由對工作世界的想像,落實到真實世界。 Emma鼓勵版: 很多人,會有種「我一定要找到最適合我的工作,這樣我從此才能幸福。」或「我必須很早確定我未來生涯的方向,如此才能在專業上好好累積,不會浪費。」但其實,這些都是迷思。 現代一份工作做一生的已經是少數,資訊社會快速變動下,反而更需要領域人才。 講N次都不為過,變動是常態,專業能力外,更需要培養的是內在心理能力。 否則變動與不安定,往往會讓人焦慮的要死,而無法將之視為充滿機會與境遇的環境。 所以,讓各位好好練習起,要培養什麼內在能力,以因應這個世界,我們留到很後面講,這樣大家可以練習與自己不確定感共處。 回到成年初顯期 國外形容,這是一段人生中能最自由探索的階段,因為脫離青少年被父母管控,以及還未進入成年人,還不需要負擔養家活口等各種壓力。 但台灣青年的探索期,反而是延後或拉長,這來自於教育時間延長現... 閱讀完整內容
【澄心focusing】與情緒共舞 澄心小練習 作者: Emma Wong 9月 01, 2017 自我照顧、與情緒共處 — 現代人的大功課 情緒在遠古時是保護我們的工具,當遇到危險,感到憤怒或害怕,腎上腺系統隨即啟動,給我們能量對抗或逃跑機制。但在現代壓力充斥的社會,這系統卻有些不適用。 ( 總不能有壓力就說我不做了,或打老闆吧。 ) 於是我們學會壓抑情緒,直到壓無可壓時,被情緒淹沒,或是做些事後後悔的事情。 壓抑只是讓情緒成為壓力鍋,而無論怎麼壓抑,情緒總會在人最脆弱時湧上,並讓我們措手不及。 所以今天讓我們學學怎麼跟情緒當朋友,我想分享一個陪伴情緒、自我照顧的方式 — 澄心 (focusing) 。 澄心是透過跟感覺自己的身體與情緒接觸,將眼光由紛擾的外界回到自己,描述感受到的,並承認它是我們的一部份。對於初學者也許有些抽象,以下關於接觸情緒的三件事,也涵蓋一些澄心的心法,可以給大家個初體驗: 一、接納而不批評或評價情緒,批評只會讓情緒變得更糟。 多數人遇到情緒,反射性會去批評與評價情緒,例如: 「我怎麼會為這種小事生氣。」 「我怎麼這麼容易難過,一定是我抗壓力太低。」 但批評自己的情緒,並不會讓我們比較好過,只是除了原有情緒外,又多了其他的情緒,反而更了擴大戰線。就接納自己當下有這些情緒,每個情緒的存在有它的意義,它呼喚著我們,有它想對我們說的話,想告訴我們的事情,只是我們暫時還不理解。 延伸閱讀: 自我澄心經驗分享 二、每天花一點時間,把眼光由外在世界回到自己內在。 這時代的資訊量實在太龐大,遠大於我們能吸收與消化的分量。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, 10 分鐘也好,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,感覺一下自己的身體、想法、感覺,描述一下我們所感受到的。我們給外界太多時間,給自己的時間卻少之又少。花一點時間,照顧、陪伴自己一下,幫自己紓解一些。定期能量釋放,可以避免火山爆發喔。這也是跟情緒培養關係的好方式,省得它要用很大聲音與能量呼喚你的注意。 延伸閱讀:關於愛自己。 三、你所感受到的情緒,只是你的一部分,情緒不等於你。 很多人害怕接觸情緒,是因為害怕情緒把我們吞沒了。因為有情緒的時候,好像情緒 = 我。生氣時,好像我們就是那個很只會憤怒、沒有修養的自己。脆弱時,好像我們是全然無助的。但其實我們遠遠不只如此,我們可以是這樣的:... 閱讀完整內容
【澄心focusing】關於愛自己 作者: Emma Wong 5月 10, 2017 書上總要我們愛自己,坊間文章都提到愛自己很重要,但究竟什麼叫做愛自己。吃餐好的?寫日記?一個人的旅行?讀本好書? 也許是,也或許不是。究竟差別在哪呢? 我以前一直很疑惑,這些書提出方向,不講講具體作法,那要讀者如何跟隨?又或是看到了作法,但真的作了卻覺得真是不適合我。 我後來體會的愛自己,是身心合一。可以真正聽到自己的聲音,而非外在的聲音。接納自己,無論是怎樣的自己。行事作為,一切由心出發。因為身心一致沒有分離,所以能量不至於在內在打架,可以整體向外。 舉例而言,為自己煮一份自己想吃的餐,是愛自己。 好好滿足、疼惜自己當下的需求,對我而言,就是種照顧自己。 若能在做的時候,感覺與自己同在。那麼愛自己可以化作生活中的每一件大小事物。 打掃房間,因為我想給予自己一個舒服的空間,在打掃時,我感受著這個空間、感受著自己的動作,更感受著自己想要照顧自己的心情。 這是愛自己。 當被要求要打掃,或是看到家中亂成一團,一股煩躁湧上心頭,想著你們這些大爺怎麼都不動個手。邊做邊覺得委屈,邊覺得憤怒。 這是完成責任、被迫完成,並非愛自己。 但若你能疼惜、陪伴一下自己那個委屈、憤怒。在接納、陪伴自己的過程,試著為自己作些什麼,就是愛自己。 在我學習澄心後,開始越來越懂得時時刻刻關注自己。接納自己,簡單四個字,做起來很不容易。我們都能接納好的部分,但我們所不喜的部分呢? 而後我才懂得,所謂的愛自己,沒有標準的方式,對每個人皆不同。重點是是否在做的時候能感受到與自己同在。是否能感受到自己想要照顧與陪伴自己的那份心。 在自我照顧這條路上,我邊走邊學習,也謝謝過程中,能與你們相遇。無論我們深交,或短暫相逢。 想分享給我婦女團體那群非常棒的夥伴們,也想分享給每一個想照顧自己的人。 願我們,持續與自己同在。在這紛亂忙碌的日子裡,陪伴自己,得到內在的安寧。 閱讀完整內容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