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所不了解的這一代--成年初顯期

成年初顯期是什麼?

Arnett 於2000年首次提出成年初顯期(emerging adulthood),用以說明美國18-25歲上下,已經不是青少年,又未達到成人的階段。

台灣情況

請注意喔,18-25歲上下比較適合歐美,台灣因為子女與家庭關係較緊密,且初婚年齡延長至30歲,以及大學高中化,所以我認為,台灣的成年初顯期,更適合延長至29歲

Emma私心覺得還有可能超過30歲,,,,

成年初顯期的特色

  • 認同探索、不穩定
這段期間,青年會思考關於感情、工作,找出自己的喜好,並透過嘗試去驗證。這是段探索而後建基期,透過探索、嘗試、確認自己的喜好,而後才能大量投入。

Emma暴力舉例版:
假設你從不知道自己喜歡吃什麼,你有一種feel,覺得自己會喜歡麻辣鍋(科技業),然後你去吃看看,結果發現辣得要人命(操得要命),決定不是你要的。隔天,你看電視覺得法式料理不錯(工作B),你就去試看看,結果發現花很多錢,但餓個半死(薪水低)。所以,過陣子你又換餐廳。你很難第一家餐廳就發現是你的珍愛,然後決定這輩子都吃它。
也因此這是段不穩定的變動期,展現在美國青年,便是經常更換主修、就讀研究所,教育時間延長,以及經常變換住所。

成年初顯期,有點像比沾醬油再多一些,為了找到自己願意長期投入的工作、感情對象等等,而大量嘗試。這段期間也很珍貴,因為唯有經過真實的了解,才由對工作世界的想像,落實到真實世界。

Emma鼓勵版:
很多人,會有種「我一定要找到最適合我的工作,這樣我從此才能幸福。」或「我必須很早確定我未來生涯的方向,如此才能在專業上好好累積,不會浪費。」但其實,這些都是迷思。現代一份工作做一生的已經是少數,資訊社會快速變動下,反而更需要領域人才。

講N次都不為過,變動是常態,專業能力外,更需要培養的是內在心理能力。
否則變動與不安定,往往會讓人焦慮的要死,而無法將之視為充滿機會與境遇的環境。

所以,讓各位好好練習起,要培養什麼內在能力,以因應這個世界,我們留到很後面講,這樣大家可以練習與自己不確定感共處。

回到成年初顯期


國外形容,這是一段人生中能最自由探索的階段,因為脫離青少年被父母管控,以及還未進入成年人,還不需要負擔養家活口等各種壓力。

但台灣青年的探索期,反而是延後或拉長,這來自於教育時間延長現象,以及家庭對於青年生涯選擇的影響力仍高,也導致此段時間的探索,未必出於本心。

然而,每一種狀態,都有兩面解讀。

台灣青年的生涯,或者說你我的生涯,特別是女性,深受重要他人的影響。(重要他人可能是父母、伴侶、信任的老師...)

我的研究中看到,女性確實會因為父母的意見,而放棄自己想要的工作,走向不同生涯方縣。看似負面,但其實也從中獲益。家人的許多協助。例如在面對工作與家庭兩難時,家人的伸出援手。或是因為家人對她的了解,而媒介了人脈,以及工作資訊。

  • 感覺不上不下(feeling in-between)
這是種感覺自己已經不是青少年,好像可以做很多事,能夠獨立做決定,但又覺得自己還不是成人。因為某種程度,還依附家裡,可能是住在家中,或是仰仗家裡部分的經濟協助。而這也與大環境的經濟情況不好有關。

Emma暴力解釋版:這是種心理上角色定位模糊的狀態,有點像小孩覺得我長大了,想大喊「我自由了」,想往外衝,但又忍不住回頭望向媽媽。所以獨立自由地向外衝的力道有點被拉住。卡在其中,沒辦法全力衝刺自己想要,但也沒法完全依循長輩意見。很多人,會在這階段有生涯困擾,又有自己想要的,但家人又有其他意見。往往生涯困擾談一談,就會出現家庭議題。

而我們的國情,這種感覺不是小孩又不是大人的感覺會更明顯。

而在成年初顯期這段時間,會隨著進展,逐漸邁向成人。

怎樣的進展?
我們思考一下,什麼時刻,你開始覺得自己是個成人呢?

以前視經濟獨立、結婚生子為「成人」。現代青年對成人的看法,反而是可以獨自做決定、負責。

當我們必須自己面對財米油鹽醬醋茶,做出很多人生重大決定時,除了我們,沒有其他人未我們負責,那時,我們覺得我們是個大人(成人)。

而我們不會在一覺起來,突然覺得自己就是個成人,而是在不斷的經驗決定、負責的過程中,逐漸對自己長出信心,而長大。

因此,很鼓勵家長,不要總是幫子女安排、決定好一切,有時試著放手讓他們試一試,這樣才能真正累積與培養自信、判斷力、責任感。而且,或許他們的表現會讓你驚豔也不一定。

總是在溫室的植物,是不會有野生的強壯與有生命力,而親愛的家長們,我知道你愛他們,但你又能一輩子永遠不倒的當他們的溫室嗎?

也想對青年朋友說,我們終究需要自己做決定,因為這是屬於你的人生。不論早晚,總要開始。

(今天先寫到這裡,下回繼續)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澄心focusing】與情緒共舞 澄心小練習

寫於Jill Freedman & Gene Combs 敘事治療五日工作坊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