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

你所不了解的這一代--成年初顯期

成年初顯期是什麼? Arnett 於2000年首次提出成年初顯期(emerging adulthood),用以說明美國18-25歲上下,已經不是青少年,又未達到成人的階段。 台灣情況 請注意喔,18-25歲上下比較適合歐美,台灣因為子女與家庭關係較緊密,且初婚年齡延長至30歲,以及大學高中化,所以我認為, 台灣的成年初顯期,更適合延長至29歲 。 Emma私心覺得還有可能超過30歲,,,, 成年初顯期的特色 認同探索、不穩定 這段期間,青年會思考關於感情、工作,找出自己的喜好,並透過嘗試去驗證。這是段探索而後建基期,透過探索、嘗試、確認自己的喜好,而後才能大量投入。 Emma暴力舉例版: 假設你從不知道自己喜歡吃什麼,你有一種feel,覺得自己會喜歡麻辣鍋(科技業),然後你去吃看看,結果發現辣得要人命(操得要命),決定不是你要的。隔天,你看電視覺得法式料理不錯(工作B),你就去試看看,結果發現花很多錢,但餓個半死(薪水低)。所以,過陣子你又換餐廳。你很難第一家餐廳就發現是你的珍愛,然後決定這輩子都吃它。 也因此這是段不穩定的變動期,展現在美國青年,便是經常更換主修、就讀研究所,教育時間延長,以及經常變換住所。 成年初顯期,有點像比沾醬油再多一些,為了找到自己願意長期投入的工作、感情對象等等,而大量嘗試。這段期間也很珍貴,因為唯有經過真實的了解,才由對工作世界的想像,落實到真實世界。 Emma鼓勵版: 很多人,會有種「我一定要找到最適合我的工作,這樣我從此才能幸福。」或「我必須很早確定我未來生涯的方向,如此才能在專業上好好累積,不會浪費。」但其實,這些都是迷思。 現代一份工作做一生的已經是少數,資訊社會快速變動下,反而更需要領域人才。 講N次都不為過,變動是常態,專業能力外,更需要培養的是內在心理能力。 否則變動與不安定,往往會讓人焦慮的要死,而無法將之視為充滿機會與境遇的環境。 所以,讓各位好好練習起,要培養什麼內在能力,以因應這個世界,我們留到很後面講,這樣大家可以練習與自己不確定感共處。 回到成年初顯期 國外形容,這是一段人生中能最自由探索的階段,因為脫離青少年被父母管控,以及還未進入成年人,還不需要負擔養家活口等各種壓力。 但台灣青年的探索期,反而是延後或拉長,這來自於教育時間延長現

為什麼,現代有這麼多生涯迷惘?

圖片
父母、長輩可能會說:「哪有那麼多好迷惘的,畢業就工作,不然沒飯吃,哪像你們現在這麼幸福,還有時間想說什麼興趣。」 . 很多年輕人會因此覺得壓力,會覺得上一代做什麼都容易成功,而我們要面臨低薪、失業困擾。 . 兩代間有很多衝突,長輩說年輕人草莓,年輕人說長輩把所有好處都佔了。 . 其實不能說誰對誰錯,只是生活的 環境不同 ,看事情的 角度自然不同 。 . 上一代的背景環境, 需要他們很快就業, 擔負責任, 養活自己與家人。 這一代, 出生時的物質相對好些, 網路崛起,帶來豐富資訊與機會, 但也面臨經濟下滑。 . 上一代, 很快地進入社會打滾, 工作中的實戰, 使他們帶傷,但也耐挫。 這一代, 就學時間延長,花更多時間在學習書本, 卻少了很多自己做決定、親身嘗試,並面對後果的經驗。 因而對於工作的世界,很多停留在想像中。 媒體鼓勵要做自己,但很遺憾的是, 很多這一代,反而是最不清楚自己的人。 . 這一代更多的是被給予, 我們的教育,就是個不斷被給予標準答案的過程。 . 填滿的生活,白天上課,晚上補習,周末上才藝班。 少了沉澱與思考的過程。 . 大家可以想想,這樣的背景環境下,會發展出什麼樣的群體? 我們可以這樣想, 這一代不會一畢業不工作就馬上餓死, 所以有了空間可以探索與思考自己要什麼。 而這些探索,本來應該在更年輕時完成的, 但因為一直專注於學業, 所以延後到畢業前後與進入職場那幾年。 直到實際接觸工作世界, 自己以為的興趣與喜好, 才開始正式遭受碰撞與驗證。 . 如果你的家境讓你必須畢業立刻工作, 那幸與不幸的是, 你的迷惘也會比較少, 因為你沒有時間與空間去思考, 而必須立刻求生存。 如果你很早就需要出來社會打滾, 那你也會比較知道自己喜歡與不喜歡什麼。 . 此外,隨著這時代資訊的大量與豐沛.....(我更認同"氾濫") 資訊遠超過個人的處理與消化的分量, 迷惘,其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。 . 再說一次,迷惘在這個時代,將會是很平常的,特別是剛面對社會時... . 而這樣